一部在20世纪末期,以其颠覆性的诊断和革命性的方案,深刻地改变了整个西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版图的巨著——苏格兰裔美国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的《德性之后》(After Virtue,又译《追寻美德》)。这本书于1981年首次出版,它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宣告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整个现代道德方案的“破产”,并呼吁人们重新回归一种以“德性”(Virtue)为核心的、根植于社群“传统”与“叙事”之中的古典伦理学。
《德性之后》 by 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
一、 背景
- • 作者与思想转向: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1929-2024)的学术生涯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追寻之旅。他早期曾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后来转向分析哲学,最终,在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彻底失望之中,他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古典德性伦理传统。这本书,正是他思想成熟期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性之后》出版后不久,麦金泰尔本人也正式皈依了罗马天主教。
- • 一个令人震惊的开篇比喻:为了说明现代道德的处境,麦金泰尔在书的开篇,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令人震惊的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一场巨大的灾难摧毁了所有的科学知识、实验室和科学家。许多年后,一些有识之士试图重建科学。他们收集到了各种科学文献的残章断片——零散的公式、孤立的实验步骤、不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术语。他们开始背诵这些公式,进行一些模仿性的实验。他们使用了所有科学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已经脱离了其原有的、赋予其意义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因此,他们所做的,只是一种看似科学的、实则毫无内容的“表演”。
- • 写作目的:诊断现代道德的“大灾变”:麦金泰尔石破天惊地指出:“我们今天所继承和使用的道德语言,正处于上述那种科学废墟般严重失序的状态。”我们依然在使用“正义”、“权利”、“责任”、“善”这些词汇,但它们早已失去了其古典的、赋予其坚实意义的语境。因此,我们今天的道德辩论(如关于堕胎、战争、社会分配的辩论),才会显得如此尖锐、激烈,却又永无休止、无法达成任何共识。他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诊断这场道德的“大灾变”是如何发生的,并指出一条可能的出路。
二、 核心内容和观点
全书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启蒙运动试图为道德寻找一个独立于任何传统的、普遍的、理性的基础,这个“启蒙方案”已经失败了。其失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种被称为“情感主义”(Emotivism)的道德文化的盛行。**
- 1. 对“启蒙方案”的批判:
麦金泰尔认为,从帕斯卡、克尔凯郭尔,到康德、休谟,再到后来的功利主义者和罗尔斯,这些启蒙思想家们,都试图将道德建立在某种普遍的基础之上(如激情、理性、幸福、契约等),但他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抛弃了古典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框架。 - 2. 古典伦理学的“三联结构”:
麦金泰尔指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伦理学,其成功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完整的三联结构: - • 作为“未经教化的”现实之人(Man-as-he-happens-to-be)
- • 作为“实现其目的”的潜能之人(Man-as-he-could-be-if-he-realized-his-telos)
- • 伦理学:作为一种帮助人从前一种状态,转变为后一种状态的技艺或科学。
这个框架的核心,在于它相信人的生命有一个“目的”(telos)。伦理和德性,就是那些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的品质和习惯。 - 3. 情感主义(Emotivism)的胜利:
当启蒙运动抛弃了“目的论”之后,上述的“三联结构”就崩溃了。道德失去了其客观的目的基础。其结果就是“情感主义”的胜利。情感主义认为,所有的道德判断,本质上都“只不过”是个人情感、偏好或态度的表达。** 当我说“安乐死是错的”,我并非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只是在表达“我不同意安乐死!”并试图影响你的情感。在这种文化中,所有的道德辩论最终都退化为一场意志与意志之间的宣传战和权力博弈。 - 4. 回归德性、实践、叙事与传统:
面对这种困境,麦金泰尔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归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伦理**。但他又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了深刻的重塑。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德性”定义框架: - • 德性是在“实践”(Practice)中被定义的:“实践”指的是任何一种有其内在标准和追求卓越的、复杂的社会合作活动(如下棋、务农、做学问)。“德性”就是那些能帮助我们获得这些“实践”的“内在益品”(internal goods)的品质。
- • 德性在“人生的叙事统一体”(Narrative Unity of a Human Life)中找到位置:各种“实践”中的德性,最终需要被整合进一个连贯的人生故事之中。人生的意义,在于追寻一个整全的、有其“叙事统一性”的“善的生活”。
- • 德性由“传统”(Tradition)所承载:而我们的人生故事,又总是根植于一个更宏大的、活生生的**“道德传统”之中。正是这个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定义“善”的语言、榜样和资源。
三、 影响
《德性之后》的出版,本身就是一场哲学界的“范式转换”,它直接催生了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全面复兴。
- 1. “后自由主义”批判的滥觞:它与罗尔斯的《正义论》相对,成为“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批判自由主义个人论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
- 2. 从基督教世界观看:麦金泰尔的思想,为那些对现代自由主义社会感到不安的基督徒,提供了一套极其深刻和有力的诊断工具与另类方案。它深刻地影响了以斯坦利·哈瓦斯为代表的“后自由主义神学”。
- • 教会作为承载“传统”的社群:麦金泰尔的理论,完美地解释了教会的核心角色。教会,正是一个承载着从亚伯拉罕到基督再到历代圣徒的、活生生的“传统”的社群。** 它通过其独特的“实践”(敬拜、圣礼、祷告、彼此相爱),来塑造信徒的品格。
- • 基督教伦理是一种“品格伦理”:他的思想,强有力地支持了哈瓦斯的观点:基督教伦理学的核心,不是解决道德难题,而是在教会这个“品格的社群”中,通过学习和活出《圣经》这个宏大**“叙事”,来培养出具有基督样式的**“德性”**。
- • 对“情感主义文化”的解毒剂:麦金泰尔对“情感主义”的诊断,精准地揭示了现代教会所面临的困境。当信仰被简化为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或“让我感觉良好”的体验时,它就失去了其客观的真理根基。麦金泰尔的理论,呼吁教会重新回归其基于上帝启示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教义传统。
- • 一个新的“圣本笃的选择”:在全书著名的结尾,麦金泰尔写道,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等待我们的,不是戈多,而是“一个新的——而且无疑是非常不同的——圣本笃”。他呼吁那些有识之士,像当年的本笃会修士一样,在“新蛮族”的喧嚣中,建立起能够将道德与文明的火种,在社群生活中传承下去的“地方性社群”。对许多基督徒来说,这个呼吁,正是对教会角色的先知性召唤。
总而言之,《德性之后》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诊断书”与“路线图”。它宣告了现代个人主义道德方案的穷途末路,并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指引我们回到那条古老的、被遗忘的道路上:真正的道德生命,只能在具体的社群之中,通过活在一个有传承的故事里,并在追求卓越的共同实践中,才能被找到和塑造。
View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