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并被誉为“美国灵魂之书”的经典小说——哈珀·李(Harper Lee)的《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这部于1960年出版的小说,一问世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于次年荣获普利策小说奖。它以一个孩童纯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种族歧视、社会正义、道德勇气与个人成长的动人故事,其主角阿蒂克斯·芬奇,更是成为无数人心目中道德英雄的典范。
《杀死一只知更鸟》 by 哈珀·李
一、 背景
- • 作者与南方哥特式传统:哈珀·李(1926-2016)出生于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这为小说主角的塑造提供了直接的灵感。《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她一生中出版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植根于美国南方的“哥特式”(Southern Gothic)文学传统,即擅于描绘南方小镇看似平静安详,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偏见、衰败和人性幽暗的氛围。
- • 写作背景:大萧条与民权运动前夜: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地点是阿拉巴马州一个虚构的梅科姆镇(Maycomb)。这个时期,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Jim Crow Laws)依然根深蒂固,种族歧视是天经地义的社会准则。然而,哈珀·李写作此书时,正值1950年代末,即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前夜。因此,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作者对她童年所见的南方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的一次文学回应。
- • 以孩童视角叙事:小说最成功的艺术手法之一,是选择以一个六岁到九岁的白人小女孩——斯库特·芬奇(Scout Finch)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这种视角带来了双重效果:
- 1. 纯真与揭露:斯库特以其未经世故污染的眼睛,天真地、不带偏见地观察和讲述周围发生的一切。这种纯真,反而以一种最有力、最令人心碎的方式,揭露了成年人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偏见、虚伪和不公是多么的荒谬。
- 2. 成长与理解:整个故事也是斯库特和她哥哥杰姆(Jem)的成长史。读者跟随着他们,从对世界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一步步学会理解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阴暗,并最终领会父亲所教导的勇气与同情的真谛。
二、 核心内容和观点
小说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这两条线最终交织在一起。
- 1. “怪人”拉德利之谜:第一条线,是关于孩子们对邻居亚瑟·“布”·拉德利(Arthur "Boo" Radley)的恐惧与好奇。“布”·拉德利是一个从不出门的神秘隐士,被镇上的孩子们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怪物。这条线代表了孩子们如何学习克服无知的恐惧和偏见,去理解一个被社会所孤立的“他者”。
- 2. 汤姆·鲁滨逊案件:第二条线,也是小说的核心,是斯库特的父亲,律师阿蒂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不顾整个白人社区的反对和威胁,毅然决定为一位被诬告强奸白人妇女的黑人青年汤姆·鲁滨逊(Tom Robinson)辩护的故事。
- • 阿蒂克斯的辩护:在法庭上,阿蒂克斯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清晰地证明了汤姆的无辜,并揭示了真相:原告白人女孩马耶拉·尤厄尔是因为主动勾引汤姆被其父亲发现后,遭到毒打,其父亲为了掩盖家丑而诬告汤姆。
- • 预料之中的败诉:尽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真相为何,但完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最终仍然判处汤姆有罪。这个结果,让孩子们对“正义”的信念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 • 悲剧的结局:汤姆·鲁滨逊在绝望中试图越狱,被看守乱枪打死。
- 3.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象征意义:
书名源于阿蒂克斯对孩子们的一段教导:“我想你们可能要去打鸟了。用气枪去打蓝鸟没关系,但要记住,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过。”
知更鸟(Mockingbird)不做任何坏事,它们“只是用它们的心为我们歌唱”。在小说中,“知更鸟”象征着那些纯洁、善良、无辜,却被邪恶与偏见所摧毁的人。小说中主要有两位“知更鸟”:一位是因种族偏见而被杀害的汤姆·鲁滨逊;另一位则是长期被社会误解,却在关键时刻默默守护孩子们的“怪人”布·拉德利。
核心观点:
- • 真正的勇气:阿蒂克斯告诉孩子们,勇气不是“一个手里拿着枪的人”,而是“在你开始之前就知道自己会输,但你依然要开始,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
- • 同理心的重要性:阿蒂克斯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学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走”**,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这是消除偏见、实现正义的唯一途径。
三、 影响
《杀死一只知更鸟》已成为现代美国文学的基石,在全球范围内被列为中学生必读物。
- 1. 永恒的道德教科书:这本书以其清晰的道德立场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成为了一部关于勇气、正义和同理心的永恒教科书。主角阿蒂克斯·芬奇,更被誉为20世纪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道德英雄形象。
- 2. 从基督教世界观看:尽管《杀死一只知更鸟》并非一本明确的宗教小说,但其整个故事都深深地浸润在一种源于《圣经》的道德世界观之中。
- • 阿蒂克斯作为“基督形象”(Christ-Figure):阿蒂克斯的形象,在很多方面都呼应了基督的形象。
- • 为罪人辩护:他选择为被社会所鄙弃的、无辜的汤姆·鲁滨逊辩护,独自承受整个社区的敌意与唾骂,这与耶稣选择与罪人、税吏和被遗弃者为伍,并最终为世人的罪而牺牲的精神高度一致。
- • 非暴力的教导:他教导孩子们要用头脑而非拳头,要爱仇敌(他甚至要求孩子们要同情并理解那个诬告汤姆、并向他吐口水的尤厄尔先生),这完美地体现了“登山宝训”中关于“爱仇敌”和“转过另一边脸”的教导。
- • 道德的权威:他的权威不来自于权力或地位,而完全来自于他言行一致的、无可指摘的品格。他活出了他所教导的一切。
- • 对“法利赛人”的批判:小说中那些最虔诚、最常去教堂的白人妇女,恰恰是对黑人最有偏见、在背后说闲话最厉害的人。这与福音书中耶稣对那些只注重外在宗教仪式,却缺乏怜悯和公义的“法利赛人”的批判,如出一辙。哈珀·李揭示了,真正的信仰,体现在日常的道德行为中,而非口头的虔诚。
- • “知更鸟”与无辜者的牺牲:保护无辜、为不能自辩者发声,是《圣经》中先知传统的核心。汤姆·鲁滨逊这位无辜的“知更鸟”的牺牲,象征着在一个充满罪的世界里,良善常常会被摧毁,这呼应了人类需要一种超越性的、最终的正义与救赎的神学主题。
- • 盼望的体现:尽管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小说并非完全绝望。盼望体现在阿蒂克斯的坚持之中,体现在孩子们良知的觉醒之中,也体现在“怪人”布·拉德利最终的善举之中。它告诉我们,即使在一个看似无法改变的罪恶结构中,个体的道德勇气和良善行为,依然具有点亮黑暗的、不可磨灭的价值。
总而言之,《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个关于“当好人面对邪恶时该怎么做”的永恒故事。它以一种温柔而又无比强大的方式,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何为真正的勇气,何为将心比心的同情,以及为何保护我们心中和我们世界中的“知更鸟”,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View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