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基要主义与美国文化

一部彻底重塑了美国宗教史研究,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这一复杂现象理解的学术里程碑——美国历史学家乔治·马斯登(George M. Marsden)的《基要主义与美国文化》(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这部于1980年首次出版的著作,以其严谨的考证、充满同情的理解和极具说服力的分析,成功地将“基要主义”从一个被媒体和主流学术界丑化的、反智的漫画形象,还原为一个植根于美国主流文化和思想传统之中的、严肃而复杂的历史运动。

《基要主义与美国文化》 by 乔治·马斯登

一、 背景

  • 作者与学术关怀:乔治·马斯登(生于1939年)是美国宗教史和美国福音派历史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他本人出身于福音派传统,但以其严谨、公允的史学方法著称。在写作此书之前,学术界和公众对“基要主义”的普遍印象,大多来自于1925年“斯科普斯猴子审判”(Scopes "Monkey" Trial)之后,被记者(如H.L.孟肯)所塑造的那种“愚昧、反智、来自南方的乡巴佬”的刻板印象。
  • 对“丑化”历史的反拨:马斯登认为,这种漫画式的理解,完全忽略了基要主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复杂的历史成因。他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这个在20世纪初曾占据美国新教主流、拥有众多一流学者(如梅钦)的运动,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从文化的中心,一步步退守到社会的边缘,并最终被贴上“反智主义”标签的?**
  • 写作目的:给予历史性的同情之理解:马斯登的写作目的,不是要为基要主义辩护,也不是要批判它,而是要理解(understand)它。他试图进入基要主义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从何而来,他们的恐惧和愤怒是什么,以及他们为何会以那样一种“好战”的姿态来回应现代世界的挑战。

二、 核心内容和观点

全书的核心论点是:基要主义并非一种凭空出现的、反常的宗教怪胎,而是19世纪美国主流福音派新教(Evangelicalism)在遭遇现代性(Modernity)的巨大冲击时,所产生的一种激进的、好战的、防御性的回应。**

  1. 1. 基要主义的著名定义
    马斯登为“基要主义”下了一个被广为引用的、精辟的定义:“基要主义,就是一种好战的反现代主义的(militantly anti-modernist)新教福音派。”**
    • 它的根是“福音派”:它的神学内核,继承了19世纪主流福音派的所有特征,如强调《圣经》的权威、个人悔改归信的必要性(重生)、十字架的代赎以及积极的宣教。
    • 它的特征是“好战的反现代主义”:“好战”(militant)是其与温和福音派最主要的区别。这种好战,是对现代主义神学和现代世俗文化的一种绝不妥协的、充满战斗精神的姿态。马斯登还有一个更通俗的俏皮话来定义:“一个基要主义者,就是一个对某件事感到愤怒的福音派。”**
  2. 2. 基要主义的思想源头
    马斯登追溯了基要主义深刻的思想源头,打破了其“反智”的刻板印象:
    • 苏格兰常识实在论(Scottish Common Sense Realism):这是19世纪统治美国学术界(包括普林斯顿神学院)的主流哲学。它相信,人的心智能够直接、客观地把握外部世界的“事实”和真理。这种哲学,使得基要主义者坚信,《圣经》所记载的就是客观、无误的、如同科学事实一般的真理。
    • 时代论的前千禧年主义(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m):这种在19世纪末期兴起的末世论神学,对历史持一种深刻的悲观态度,认为世界不会越来越好,而是会越来越败坏,直到基督再来施行审判。这种悲观主义,与当时自由派对“人类进步”的乐观信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为基要主义者的“战斗”心态提供了神学燃料。
  3. 3. 从主流到边缘的悲剧
    全书详细地描绘了基要主义者在20世纪初,如何在一系列的文化战争中节节败退,并最终被逐出文化中心的历史过程。
    • 神学上的失败:在与现代主义神学的论战中,他们虽然有像梅钦这样的一流学者,但在主流教派和神学院的权力斗争中,他们最终失败了,并被迫分离出去,建立自己的教会、圣经学院和差会。
    • 文化上的惨败:“斯科普斯审判”:这场关于是否能在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的审判,虽然在法律上基要主义者赢了(斯科普斯被判有罪),但在公共舆论上却遭遇了毁灭性的惨败。全国媒体将他们描绘成一群试图用宗教来压制科学的、愚昧无知的狂热分子。这次事件之后,“基要主义”彻底成了一个贬义词,他们也因此从公共舞台上撤退,进入了一种自我隔绝的“亚文化”状态。

三、 影响

《基要主义与美国文化》的出版,本身就是美国宗教史研究领域的一场“范式转换”。

  1. 1. 重塑了对基要主义和福音派的研究:这本书彻底改变了学术界对基要主义的看法。它让人们认识到,要理解当代美国福音派(以及后来的“宗教右派”),就必须理解其与基要主义之间那复杂的、既有传承又有断裂的历史关系。几乎所有后来的相关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与马斯登对话的基础之上。
  2. 2. 从基督教世界观看:这本书对福音派自身的“自我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一次深刻的“家族史”梳理:对许多福音派基督徒来说,马斯登的著作,就像一本极其详实、深刻且充满同情的“家族史”。它帮助他们理解了自己信仰传统中的“基因”——为何我们会如此强调《圣经》的客观真理性?为何我们对“现代派”有如此深的不信任?为何我们的信仰中常常交织着改造社会的热情与逃离世界的倾向?
    • 对“文化战争”心态的反思:马斯登揭示了,基要主义那种“好战”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捍卫真理的必要性,但这种心态也常常使其变得僵化、充满论断,并失去了与更广阔文化进行有效对话的能力。这为当代福音派如何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一次深刻的历史镜鉴。
    • 理解“福音派”内部的多样性:通过区分“基要主义”与“福音派”的不同(其核心区别在于“好战”的程度和“分离”的态度),马斯登帮助人们理解了今天“福音派”这个标签之下,所存在的巨大多样性和内部张力。

总而言之,《基要主义与美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学杰作。它以其卓越的学术功力和充满“同理心”的洞察,将一段被误解和丑化的历史,重新放置在宏大的美国文化和思想脉络之中,并最终向我们揭示了:一场深刻的信仰运动,其兴衰成败,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神学事件,而是由其所继承的思想传统,以及它与所处时代文化之间那复杂、激烈、有时甚至是悲剧性的互动所共同塑造的。

 

Views: 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