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尔 先知神学 The Prophets

 

赫舍尔 先知神学

20世纪犹太教思想巨擘亚伯拉罕·约书亚·赫舍尔(Abraham Joshua Heschel)的扛鼎之作——《先知》(The Prophets)。

这部于1962年出版的著作,被公认为是对希伯来《圣经》中先知传统最深刻、最具洞见和灵性感染力的现代阐释。它不仅重塑了现代犹太教神学,也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神学,特别是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


《先知》 by 亚伯拉罕·约书亚·赫舍尔

一、 背景

  • 作者:东欧犹太神秘主义的继承者:赫舍尔(1907-1972)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显赫的哈西迪主义(Hasidism,东欧犹-太教的神秘主义虔敬派)拉比世家。他既接受了最传统的犹太教经学训练,又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他侥幸逃离了纳粹的魔爪,但他的母亲和三个姐妹都惨遭杀害。这种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命经历,使他的思想既充满了欧洲哲学思辨的严谨,又饱含着哈西迪主义那种对上帝与人之间活泼、亲密关系的炽热情感。
  • 对“冷漠上帝”的学术反叛:在赫舍尔写作的年代,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的主流神学,都深受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影响。这种哲学传统倾向于将上帝描绘成一个“不动的推动者”(Unmoved Mover)——即完美的、自足的、不受任何情感影响的、静态的绝对存在。赫舍尔认为,这种“冷漠的上帝”形象,与希伯来《圣经》中所启示的那位充满激情、深切关乎人类命运的上帝,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 写作目的:重现“先知的意识”:赫舍尔的写作目的,不是要写一部关于先知生平的历史考证著作,而是要进行一次“精神的考古”。他要深入到先知(如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耶利米)的内在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意识,并最终通过他们,来揭示那位向他们说话的上帝,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上帝。

二、 核心内容和观点

全书的核心,在于赫舍尔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颠覆了传统神学的核心概念——“神圣的感沛”(Divine Pathos)。

  1. 1. “神圣的感沛”(Divine Pathos)
    “Pathos”是一个希腊词,意为深刻的、内在的情感或痛苦。赫舍尔用这个词来描述上帝的属性。他石破天惊地指出,圣经中的上帝,并非一位冷漠、不动情的哲学家之神,而是一位深切地、持续地、充满激情地“在乎”人类的上帝。**
    • 上帝是一位“最受感动者”:人类的罪恶、不公、偶像崇拜,会深深地“刺伤”上帝的心,让祂感到失望、愤怒和痛苦。同样,人类的悔改、信靠和公义之举,也会给祂带来喜悦和安慰。
    • 这并非“拟人化”:赫舍尔强调,这并非将人类的情感简单地投射到上帝身上。恰恰相反,是人类的情感,模糊地、有限地反映了上帝那更为原初、更为强烈的神圣情感。上帝是情感的源头。
  2. 2. 先知:与上帝“共情”的人
    基于“神圣的感沛”这一核心,赫舍尔重新定义了“先知”是谁。
    • 先知不是预言家:先知的主要任务,不是预测未来,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这样做。
    • 先知是“感受”上帝感受的人:先知的本质,是一种**“对上帝的同情”(sympathy for God)。他们被上帝的灵所攫住,以至于能够亲身感受到上帝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当上帝因以色列的背叛而心碎时,耶利米的内心也充满了痛苦;当上帝因社会的不公而燃烧着怒火时,阿摩司的口中也发出了如狮子般的咆哮。
    • 先知的话语是“上帝情感”的流露:因此,先知的话语,不是冷静的道德说教,而是上帝那被压抑不住的、充满痛苦与爱的呼喊。先知成为了上帝“神圣的感沛”在人间的代言人。
  3. 3. 宗教的本质:回应上帝的在乎
    赫舍尔由此对宗教的本质,也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宗教信仰的核心,不是一套信条或仪式,而是意识到**“上帝正在关心着我们”**,并以我们的整个生命来回应这份“在乎”。敬拜,是回应上帝的爱;遵守诫命,特别是追求社会公义,是分担上帝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关切。

三、 影响

《先知》是一部跨越宗派界限的杰作,深刻地影响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两大信仰传统。

  1. 1. 重塑现代犹太教神学:它将犹太教从过分理性化、律法化的倾向中解放出来,重新注入了哈西迪主义传统中那种对上帝充满情感、活泼亲密的关系,恢复了其“先知性”的活力。
  2. 2. 从基督教世界观看:这本书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对话伙伴和思想资源。
    • 与“十字架神学”的深刻共鸣:赫舍尔关于“受苦的上帝”的描绘,与基督教中关于“十字架上的上帝”的神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共鸣。两者都拒绝了一个高高在上、远离人间疾苦的上帝形象,而强调了上帝选择进入并分担人类的痛苦。对基督徒来说,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与十字架,正是上帝“神圣的感沛”最极致、最具体的彰显。
    • 为“社会公-义”提供了神学根基:这本书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博士深受赫舍尔的影响,两人曾是并肩游行的亲密战友。赫舍尔的思想,为金博士的社会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神学基础:之所以要为黑人争取平等的权利,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人权的议题,更是因为种族歧视是对上帝的“一种冒犯”,它深深地伤害了那位创造并爱着所有人的上帝的心。追求社会公-义,就是参与到上帝对这个世界的痛苦关切之中。
    • 对“冷漠信仰”的挑战:赫舍尔的著作,是对那种将信仰视为个人内心宁静、与社会现实脱节的“中产阶级式信仰”的猛烈抨击。它呼召所有信徒,去关心上帝所关心的事情——特别是穷人、孤儿、寡妇和被边缘化的人。一种对社会不公无动于衷的信仰,在赫舍尔看来,是对先知精神最彻底的背叛。
    • 丰富了对上帝形象的理解:赫舍尔提醒基督徒,不要忘记希伯来《圣经》(旧约)中所启示的那位充满激情、时而愤怒、时而温柔的上帝。一个只讲新约的“爱”,而忘记了旧约先知对“公义”的烈火般呼喊的基督教,是一种不完整的、贫乏的基督教。

总而言之,《先知》是一部充满灵性力量的杰作。它以其深邃的洞见和饱含激情的笔触,将一位遥远、抽象的哲学之神,重新“翻译”为一位与我们同哭、同怒、同在的、充满“神圣的感沛”的位格之上帝。它呼召我们,不仅要“认识”上帝,更要去“感受”上帝,并以我们的生命,来回应祂对这个破碎世界的深切之爱与关怀。

 

Views: 2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